- 發布時間:2009-10-29 該內容已經被瀏覽了 55440 次 信息來源:溫州物流網
- 摘要:現代物流的實踐表明,物流服務的對象是各類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由于各種服務對象的經營流程與經營內容千差萬別,因此物流供應商必須對其服務對象的常規及特定服務需求進行分析并提出整體性運作方案,即所謂企業物流組織。企業的物流組織工作涵蓋了企業在供應、生產、銷售、問收等各個經營基本環節及其之間的相瓦關系,是物流企業提供服務的目標指向和基礎依托。
現代物流的實踐表明,物流服務的對象是各類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由于各種服務對象的經營流程與經營內容千差萬別,因此物流供應商必須對其服務對象的常規及特定服務需求進行分析并提出整體性運作方案,即所謂企業物流組織。企業的物流組織工作涵蓋了企業在供應、生產、銷售、問收等各個經營基本環節及其之間的相瓦關系,是物流企業提供服務的目標指向和基礎依托。
物流組織的一般形式
1.供應物流。
供應物流系統是典型的企業物流系統.涉及采購、包裝、運輸、裝卸、驗貨、入庫、保管、供
貨信息及系統控制等環節,其業務范圍包括咨詢、協商價格及供貨條件、選擇條件、選擇物流運輸方式、選擇運輸經營者、驗貨標準、倉儲供應等。
供應物流組織通常需要分析供應商與生產 商之間的關系,如供貨對象、供貨品種、供貨數量、供貨渠道、供貨頻數、供貨成本等,并據此進行供應物流鏈與供應物流服務項目設計與實現。
2.生產物流。
生產物流系統包括廠址選擇、土地、設備、資金、信息、產品等要素,其運作主要內容有:原
材料、外協件的采購、運輸、儲存;向車間送料、搬運;半成品的流轉、檢驗;成品的下線操作及成品入庫與最終消費送達。
生產物流系統的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內容包括:原材料、外協件品種與數量的供應保障程度、車間之間及內部各工作地之間物流運作的便捷性設計、生產均衡性的保障以及經營費用及信息集成管理技術等。
生產物流系統的要素構成主要有:交貨時間、交貨頻度、交貨數量、訂貨量、截止時間、訂貨至交貨的時間等,形成生產物流系統要使這些要素的組成與運作合理化。
3.銷售物流。
銷售物流系統一般包括物流據點,如物流中心或倉庫等的選擇;商品的采購、運輸、驗收、儲存;流通加工、包裝、裝卸搬運;分揀、備貨、配送服務,一直到零售商店或消費者手中的物流過程。
銷售物流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商品倉庫的選址、規模、結構與設備設施設計、服務系統、庫存控制系統、銷售渠道設計和構筑與主要用戶的長期關系,并通過銷售信息網絡與物流計算機化集成管理技術來解決上述因素之間的配套與協調運作。
供應鏈及結構
供應鏈是物流組織的高級形式,其含義是從采購開始,經過生產、分配、銷售最后到達用戶,把物流和企業全部活動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F代管理和現代技術可以提供使各個鏈節共享的信息,因此可使之能從總體上管理整個“鏈”,而不是只管理各鏈節之間的“接口”,或只管其中一部分鏈節。
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為:
①銷售網絡的構造。
銷售網絡的重新組織和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客戶需求模式變化對工廠生產水平的影響,開發和選擇新的原材料供應商、新的商品在銷售網絡中的流動方式與已有商品不同,其目的是在生產、庫存、運輸成本最小化和滿足設定的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合理設置各個倉庫和選擇合理的庫容規模,合理安排工廠、倉庫、客戶間的運輸量及運輸頻率,并依此確定每個工廠的生產水平。
②庫存控制。
解決市場需求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而企業銷售只能用歷史數據對市場需求進行預測,這之間的不確定性只能靠保持一定的庫存來解決,因此,解決庫存控制既是物流問題,也是企業的綜合管理問題。庫存控制的關鍵是綜合考慮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考慮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到銷售過程的各種不確定性問題,確定合適的庫存周轉率,使提前生產量和庫存規模最小,從而降低庫存成本。
③供應鏈集成和戰略結伴。
供應鏈具有動態性和不同伙伴發展目標沖突的客觀存在。供應鏈的集成是相當困難的。國內外經驗表明,信息共享和業務(作業)計劃是實現供應鏈集成的關鍵,也是供應鏈集成的最大障礙。但供應鏈是可以成功集成的,由于這種集成對企業經營業績、市場占有率有巨大影響,因此供應鏈集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幾乎是每一個希望不斷發展和壯大的企業的唯一選擇。④信息技術與決策支持系統。
信息技術是建立有效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關鍵性因素,供應鏈技術本身就是由于信息技術發展后,能夠大量、低成本獲得維持供應鏈運轉的數據而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能夠解決數據傳遞方式及內容、數據分析手段和技術,在信息處理方面提供足夠的支持供應鏈管理。因此,企業應積極創造利用信息技術的環境和相應的設施、設備和人才。
物流網絡的構造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當企業上述物流環節彼此交錯并相互連接時,以物流為聯系的運作關系就會形成一個網絡關系綜合體,即物流網絡,并構成企業物流運作的基礎,其一體化、標準化、模塊化特點有利于企業充分發揮規模經 濟作用。因此,物流網絡成為一個連接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多方位、縱橫交叉、互相滲透的協作有機體,通過物流企業與生產企業結成共享市場的優勢同盟,利用相對穩定和完整的營銷體系,共享市場,進而分享更大份額的利潤。
1.物流網絡構造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物流網絡的構造一般是圍繞倉庫進行的。企業的倉庫數量影響因素較多,變數較大,且往往決定于企業產品的特征和銷售方式、客戶需求特點。倉庫的地理位置對成本、配送效率、服務質量、安全庫存、生產提前期等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必須精心計算,考慮倉庫數量及每一個倉庫的位置分布。
倉庫規模決定于對需求的預測和企業的庫存戰略考慮,也與該倉庫的服務區域有較強的聯系。企業在不同區域的各種產品銷售量是不同的,決定了各個倉庫儲存的產品種類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應綜合考慮倉庫總規模以及對不同產品在倉庫內部空間分配上的區別。
2.網絡構造所需的數據收集。
網絡構造所需的數據包括:企業制造商、供應商、客戶、零售商、現有倉庫、配送中心等與產品、原材料停留環節接點的具體位置;各種產品的數量及可能的運輸方式;不同時期各區域客戶對企業各類產品的需求量;各種運輸及服務方式的服務費率、運輸量及配送頻率;倉庫的運營成本;單證及處理成本以及客戶服務需要和企業能達到的服務水平。此外,還應注意各地區倉庫容量及成本的差異,運輸費率與運距、運量、批次、批量的關系,以及不同承運人、不同運輸方式、聯運等對物流總成本的影響。
3.模型建立和數據計算。
對一個具體的企業來說,這是一種個性化的工作,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借助外界的幫助(如專業化的咨詢機構),進行該項工作就顯得既省時,又省力。
完成數據收集和計算,并不等于完成了網絡的構造。物流網絡是一個動態的網絡,必須隨時進行必要的調整,這種調整要與庫存管理、各種可能的風險、信息的及時反饋、市場的變化、運輸與配送戰略及條件的改變等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處理。- 按Ctrl+D將此信息收藏到收藏夾 【打印】【關閉】【頂部】